來自新石器時代的凝視和微笑 西安半坡博物館——紅陶人頭壺
在人類歷史上,大約距今一萬多年前開始,至距今4000多年前結束,被稱為新石器時代。這個時代,人們告別蒙昧,開始部落聚集,建筑最原始的房屋,有意識地種植農(nóng)作物,圈養(yǎng)牲畜,更重要的是,這個時期開始出現(xiàn)陶器。
西安半坡博物館,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,是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,這里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可以說是每個國人學習歷史的第一課。但今天的主角卻是珍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另一件國寶——紅陶人頭壺,這是人類依據(jù)自身形象制作的最早的藝術品,那仰頭的凝望,即使跨越了六千多年歷史的長河,依然那么親切自然。
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紅陶人頭壺
微微仰望 嘴角微翹
來自六千年前的凝望
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標志之一?,當人類剛剛告別蒙昧時期,還處于刀耕火種、土地輪休的原始鋤耕農(nóng)業(yè)階段時,就已經(jīng)學會制作陶器了。水、泥土和火焰的融合,打造出了一件件用今人眼光來看,都稱得上精美的陶器,這其中有人面魚紋彩陶盆,也有紅陶人頭壺。
冬日里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后,記者走進了西安半坡博物館,在博物館的庫房內(nèi),得以近距離地凝望著這件來自六千年前的國寶。
西安半坡博物館工作人員郭羅告訴記者,紅陶人頭壺出土于商洛市洛南縣靈口鎮(zhèn)焦村遺址,是1953年當?shù)卮迕裨谛藿ü繒r發(fā)現(xiàn)的,整件文物高23厘米,底徑6.3厘米,壺體使用原始紅陶燒制而成,可以看到脖頸以上的“人頭”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,其下的壺部分應該是用泥條盤筑法制成。人頭部分與壺身渾然一體,人頭似微微仰望,面部柔和,嘴角微翹,似乎正在微微一笑。陶壺整體呈高頸、鼓腹、小平底形狀,鼻梁修長,頭頂發(fā)型乍一看像今天流行的“羊毛卷”。郭羅介紹說,用泥條盤筑法制成“人身”后,手捏成了“人頭”,頭發(fā)和眼口應該是用“戳印”方法制成,頭發(fā)看上去井然有序,疑似用指甲戳印而成,而耳朵應該是用“貼塑”的方式完成的。
在郭羅的指引下,記者注意到,在“人頭”下面,壺身兩側(cè)有一個很明顯痕跡。郭羅認為應該就是這個“人”的手臂,最初“貼塑”在壺身上,只是歷經(jīng)千年早已掉落,不可看出原貌了。不過手臂是垂在身體兩側(cè),還是舉過頭頂比了個“心”就不得而知了,正如西方之維納斯,全憑人們的想象了。同樣是用“貼塑”方式制成的還有她的耳朵,因為在歷史的塵埃中脫落,現(xiàn)在“人頭”只剩下一只耳朵了。
“一只耳”“羊毛卷”
卻象征著人類文明的覺醒
即使只有“一只耳”,也不影響這壺的“美貌”,她微微一笑,凝望著星空,這是來自六千多年前人類最初的凝望,也許想到了什么開心的事兒,所以她的微笑很傾城。坦率地講,從今人的眼光看,這個人頭壺更像是一個稚子,眼神純真,笑容也格外天真。但郭羅表示,從頜骨的角度來判斷,男性頜骨角度方正,而女性的比較柔和,很顯然,這個人頭壺頜骨角度比較柔和,面部也非常清秀,所以有專家認為這是個女性。更重要的是,整個壺形似葫蘆,壺身圓潤飽滿,似孕婦高高隆起的腹部,考慮到古人對于生殖的崇拜,也有專家認為這是一名正在孕育生命的孕婦,也體現(xiàn)了母系社會對于生命的崇拜。
在壺身后背,有一個斷面扁圓形管道,郭羅稱之為管狀流,用今人的話來說就是注水口,用于向壺內(nèi)注水。有人說眼睛和嘴巴也許就構成了出水口,但郭羅認為這種可能性小,注水口應該也是出水口。不過,相比于仰韶文化人們熟悉的其他容器,這個容器實在容量有限,加之出水口較小,郭羅透露,文物工作者當然也不可能向文物內(nèi)注水去考量其功能,但這件文物出土地并不是墓葬區(qū),所以他們認為這就是一件生活器具,他推測這是盛酒的容器,因為人類釀酒的歷史已有八千年之久,而這件文物距今有6500年左右,當時酒就已經(jīng)是特別珍貴和稀有的,所以盛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當然,也有可能是遠古祭祀儀式上使用的特殊器具也未可知。
泥巴、水和火的交融,如同很多孩子都有童年玩泥巴的經(jīng)歷,在人類童年的階段,也有這樣一段經(jīng)歷。當時的仰韶文化先民“玩泥巴”玩出花樣,參照自身形象,用原始紅陶燒制壺體,再手工捏制了人頭部分,為今人清晰地記錄下了六千多年前,仰韶文化時期人類真實的容貌特征,象征著人類文明的覺醒。
紅陶人頭壺,不過是歷史留下的億萬張迷惘的面孔之一,但她和那些幸運的小伙伴一樣,經(jīng)受住了時間的考驗,擁有漫長的生命。凝望著人類最初的凝望,與人頭壺對視,穿越6000多年時空,這一刻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文明的脈動。
寶物檔案
名稱:紅陶人頭壺 等級: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:新石器時代 收藏地:西安半坡博物館